語句來源:蓮花樓@第26集(李蓮花對石長老所說的話)
【緣起】李蓮花對石長老說,看天色已晚本想藉住客棧一宿,未想客棧裡一片漆黑,挺滲人的。
資料來源:滲人_百度百科
滲人
滲人,是漢語詞彙,漢語拼音為shèn rén,意思是使人害怕、毛骨悚然的感覺。有些地方的方言有“噁心人,讓人覺得很不舒服”的意思。滲人通“瘮人”。
中文名:滲人
注音:shèn rén
同義詞:瘮人
解釋:使人害怕、毛骨悚然的感覺
解釋
滲人,通“瘮人”。
- 瘮:
- 病而寒戰〖horrify〗。如:瘮痾(寒症);瘮懍(猶言:寒戰);瘮瘮(猶言:雞皮疙瘩)。
- 驚恐〖alarm;terrify〗。如:古廟裏陰森森的,真瘮人。
詞組
1、瘮得慌(shèn de huāng)
〖be horrifying〗形容恐怖、可怕的狀態。如:這個疥蛤蟆真讓人瘮得慌~~。
2、瘮人
〖making one's flesh creep〗嚇人的;令人害怕的。通“滲人”。
語句來源:蓮花樓@第26集(封磬對角麗譙說的話)
【緣起】封磬認為,中了無心槐失憶的笛飛聲,不會管角麗譙與外人合作之事,若屆時笛飛聲回歸,還不是受角大美女的百般調教。
資料來源:調教-萌娘百科
調教
調教,有「調理、教導」的意思。指幫助和教育人類、牲畜等生物往往是幼崽,因為孺子可教也。可能是因為某些近義詞更易被使用,在現代漢語中一度不是很活躍。
在人類社會,很長一段時間裡,尊卑思想廣泛存在而且深入人心,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,一般是教育者那方的權力明顯更大,所以也就更容易對另一方進行迫害行為。
所以在日常生活中「調教」經常成為一種戲謔的說法,一方對另一方說要「好好調教你」、「讓我調教你一下」往往是「收拾」、「欺負」、「修理」的那方面的意思。
衍生義
有時「調教」一詞也當「教養」講。「沒調教(好)」就是「沒教養」的意思。到底是真的沒教養還是只是自己不滿意。
《紅樓夢》第八回:「不是那日我眼錯不見,不知那個沒調教的,只圖討你的喜歡,給了你一口酒喝。」
此詞語在某些情境還有其它的含義。
人類對於似乎有人格的非生物(如各種軟硬體工具)進行修整編輯之類的工作,有時也會使用「調教」一詞形容。這是一種很有愛的表達。
註:以下衍生義在很多場合併無不妥也沒有H意味,想歪了面壁。
使用已有聲庫製作VOCALOID、UTAU等電子音樂作品,或者使用已有音視頻素材製作人力VOCALOID、鬼畜作品也被稱為調教(ㄊㄧㄠˊㄐㄧㄠˋ),請勿想歪了。此說法來自日語網絡,更貼近漢語語境的說法是調校(ㄊㄧㄠˊㄐㄧㄠˋ)/調音。
很多二次元相關的人工智慧/機器學習的教學也被說成了調教。
語句來源:蓮花樓@第26集(李蓮花推辭石長老的盛情款待)
【緣起】李蓮花對石長老說自己最近在禮佛,隨行的兩位兄弟(小寶、阿飛)也跟他一樣在辟榖,所以就不喝酒和享受這些美食了。
資料來源:辟穀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辟穀,又稱卻穀、去穀、絕穀、絕粒、卻粒、休糧等,即不吃東西。又稱服氣,是一種透過內氣修行來強化身體機能的方法,但絕對不是吸食空氣,是屬於禁食的一種方法,一般杜絕食用五穀,是道教中的道士用節制飲食來養生的一種方法,類似間歇性斷食。
淵源
辟穀在很多古書典籍中也有記載,源於先秦,流行於唐朝。源自古代養生中的「不食五穀」,是古人常用的一種養生方式,辟穀最早的記載源自道家《莊子·逍遙遊》:「藐姑射之山,有神人居焉。肌膚若冰雪,淖約若處子,不食五穀,吸風飲露」,作為一種延年益壽的養生法。
除了道教區域,世界各地宗教中也存在相似的修練方法,比如佛教、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也有要求禁食的特殊戒律(佛教的過午不食、伊斯蘭的齋月和天主教的禁食)。
類型
原本的「辟穀」一般是甚麼都不吃,只喝水,故又稱「服氣」。隨著道教養生之法的流行,民間也有「服餌辟穀」的方法。
「服氣辟穀」主要是通過斷食一段時間、調整氣息(呼吸)的方式來進行。通常在辟穀期間,不吃任何食物、只喝水,道士們通常會搭配調節氣脈、練氣功、瑜伽、禪定,以保證身體沒有飢餓感,一次辟穀至少要一晝夜,初學者是三日,可以到七日甚至更久。
「服餌辟穀」是長期執行的,則是「減少醣類吸收」(不食五穀)的同時,通過攝入其他「食餌」(一日只食幾個花生或瓜子等堅果、中草藥、每天只食一顆紅棗等),對身體機能進行調節。
資料來源:辟穀_百度百科
辟穀
“辟穀”,又稱卻穀、去穀、絕穀、絕粒、卻粒、休糧等,源自方仙家養生中的“不食五穀”,即不吃五穀雜糧,而以藥食等其他之物充腹,或在一定時間內斷食,是古人常用的一種養生方式。
辟穀,常與服氣相聯,稱服氣辟穀。服氣,顧名思義就是服食空氣,後受道家思想影響,而稱服食精氣或天地元氣。這是以氣代食之功,服氣辟穀修煉法是道教歷來講究的道法,從漢代起就有道士服氣辟穀的傳説,而且歷朝歷代仿效者不乏其人。
中文名:辟穀
別 名:卻穀、去穀、絕穀、絕粒、卻粒、休糧
辟穀的由來及典籍中的記載
由來
《山海經》載有“食氣”之民,後有“食氣者神明而壽”的傳説,類似觀念被莊子改造成神人之功,《莊子·逍遙遊》載:“藐姑射之山,有神人居焉。肌膚若冰雪,淖約若處子,不食五穀,吸風飲露,乘雲氣,御飛龍,而遊乎四海之外......”,藐姑射之神人,無須五穀等食物,只須飲食風露。
辟穀術起於先秦,大約與行氣術同時。集秦漢前禮儀的論著《大戴禮記·易本命》説:“食肉者勇敢而悍,食谷者智慧而巧,食氣者神明而壽,不食者不死而神”,是為食氣術最早的理論根據。《淮南子·地形訓》也有類似的記載。道教創立後,承襲此術,修習辟穀者,代不乏人。從漢至宋,辟穀術在道教內一直十分流行。西漢有《去(卻)穀食氣篇》雲:“去(卻)谷者食石韋。首重、足輕、體軫,則昫(呴)炊(吹)之,視利止。”意謂初行辟穀時往往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飢餓現象,須用“吹呴”食氣法加以克服。這裏將辟穀與行氣聯在一起,和《莊子·刻意》將行氣與導引聯在一起一樣,似皆表明此三術在先秦時最初存在的狀態,即表明它們大體是同時出現的。
1973年,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兩件舉世矚目的氣功文物:導引圖和《卻穀食氣篇》。前者是繪有各種導引姿勢的彩色帛畫;後者是記載辟穀食氣具體方法的帛書,為我國第一部辟穀療法專著。據考證,帛書是漢初的寫本,大約在高祖惠帝時期(前206—188),詳其內容,可能是先秦時流傳下來的古逸書。
典籍中的有關記載
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記述留侯張良稟體多病,採用導引、辟穀等術療疾並習練輕身之功。《漢武帝外傳》載,東漢方士王真“斷谷二百餘年,肉色光美,徐行及馬,力兼數人”。《後漢書·方術傳》載:“(郝)孟節能含棗核、不食,可至五年十年。”曹植《辯道論》載郗儉善辟穀事,謂曾“躬與之寢處”以試之,“絕谷百日,行步起居自若也”。曹操招致的方士羣中,甘始、左慈、封君達、魯女生等皆行辟穀術。東晉道士葛洪反對單行辟穀可致仙的觀點,但並不懷疑辟穀術的健身延年效果。他在《抱朴子內篇·雜應》中説:“餘數見斷穀人三年二年者多,皆身輕色好”,並舉出具體例子以證之。《北齊書》中記載一個隱居於琅琊山的修行者,練辟穀之術,服用松子、白朮、茯苓等生藥,以求長生不老。《南史·隱逸傳》載,南嶽道士鄧鬱“斷谷三十餘載,唯以澗水服雲母屑,日夜誦《大洞經》”,陶弘景“善辟穀導引之法,自隱處四十許年,年逾八十而有壯容”。《北史·隱逸傳》稱陳道士徐則“絕粒養性,所資唯松術而已,雖隆冬冱寒,不服棉絮”。《舊唐書·隱逸傳》載,唐道士潘師正居嵩山二十餘年,“但服松葉飲水而已”,其徒司馬承禎亦傳其辟穀導引服餌之術。《舊唐書》記載一個叫王遠知的人,修習吐納導引之術,服食靈芝和白朮等,活到百歲以上,且頭髮烏黑、步履輕捷。《宋史·隱逸傳》載,宋初道士陳摶居武當山九室巖,“服氣辟穀歷二十餘年,但日飲酒數杯”。《宋史·方技傳》載,趙自然辟穀“不食,神氣清爽,每聞火食氣即嘔,唯生果,清泉而已”,柴通玄“年百餘歲,善辟穀長嘯,唯飲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