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陸劇】蓮花樓No.27@刎頸之交、錦衣夜行、鷸蚌相爭


 

《蓮花樓》人物關系圖
語句來源:蓮花樓@第27集(李相夷對單孤刀所贈與軟劍"刎頸"所鍋的話)
【緣起】李相夷收到單孤刀贈與的18歲生辰禮"軟劍-刎頸",猶如刎頸之交,同生死,共患難。
【陸劇】蓮花樓No.27@刎頸之交、錦衣夜行、鷸蚌相爭
資料來源:刎頸之交[正文] - 成語檢視- 教育部《成語典》2020 [進階版]

成  語 刎頸之交
注  音 ㄨㄣˇ ㄐㄧㄥˇ  ㄐㄧㄠ
漢語拼音 wěn jǐng zhī jiāo
釋  義 刎頸,用刀割脖子。「刎頸之交」指彼此可為對方割頸以明心意。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。語出《史記.卷八一.廉頗藺相如列傳》。
負荊請罪
典  源 《史記.卷八一.廉頗藺相如列傳》
既罷歸國,以相如功大,拜為上卿,位在廉頗之右。廉頗曰:「我為趙將,有攻城野戰之大功,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,而位居我上,且相如素賤人,吾羞,不忍為之下。」宣言曰:「我見相如,必辱之。」相如聞,不肯與會。相如1>每朝時,常稱病,不欲與廉頗2>爭列。已而3>相如出,望見廉頗,相如引車避匿。於是舍人4>相與諫曰:「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義也。今君與廉頗同列,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,恐懼殊甚,且庸人尚羞之,況於將相乎!臣等不肖5>,請辭去。」藺相如固6>止之,曰:「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7>?」曰:「不若也。」相如曰:「夫以秦王之威,而相如廷叱8>之,辱其群臣,相如雖駑,獨畏廉將軍哉?顧吾念之,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,徒以吾兩人在也。今兩虎共鬥,其勢不俱生。吾所以為此者,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。」廉頗聞之,肉袒負荊9>,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。曰:「鄙賤之人,不知將軍寬10>之至此也。」卒11>相與驩12>,為刎頸之交。

〔注解〕

  1. 相如:藺相如,戰國時趙人,生卒年不詳。出身寒微,終以智勇而顯貴。趙惠文王時,秦昭襄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的和氏璧,相如奉命帶著璧使秦,見秦王毫無誠意,便以智謀將和氏璧完整帶回趙國。後來又在秦、趙澠池之會,面斥秦王,使趙王免於屈辱,遂封為上卿。
  2. 廉頗:戰國時趙人,生卒年不詳。為趙國名將,屢敗齊、魏等國,以敢善戰聞名於諸侯。
  3. 已而:不久、後來。
  4. 舍人:戰國及漢初王公貴人左右親信或門客的通稱。
  5. 不肖:不賢,無才能。於此用為自謙之詞。
  6. 固:堅決、強硬。
  7. 秦王:指秦昭襄王。姓嬴,名稷(西元前325∼前251),戰國時秦國國君,在位五十六年,卒諡昭襄。在位時用范雎遠交近攻之策,向東擴展,國勢強盛。然於和氏璧事件與澠池之會中,皆受挫於藺相如。
  8. 叱:呵斥、責罵。
  9. 肉袒負荊:裸露上身,背負荊條。袒,音ㄊㄢˇ,脫衣露出上身。荊,指荊木枝條製成的鞭子,古代用作刑杖。
  10. 寬:度量宏大、包容寬恕。
  11. 卒:終於。
  12. 驩:音ㄏㄨㄢ,通「歡」,友好。
典故說明 據《史記.卷八一.廉頗藺相如列傳》載,戰國時代,趙國有藺相如和廉頗兩個賢臣。藺相如因為在與秦國的兩次外交攻防戰中,憑藉著勇氣與機智使趙國處於不敗之地,所以升任為上卿,朝廷朝會時的位置還在大將軍廉頗之上,廉頗因而十分不滿。他認為自己一直以來在戰場上出生入死,屢屢建功,而藺相如只不過是逞逞口舌之能,便從一個出身卑賤的門客高升至上卿,實在讓人無法忍受。廉頗於是宣稱:一定要找機會羞辱藺相如。藺相如聽說了以後,便刻意迴避廉頗,常常以生病為由不出席朝會。在路上遠遠地看到廉頗,也要車夫先把車拉開躲到一邊。結果,大家都認為藺相如畏懼廉頗,廉頗因此十分得意。藺相如雖然不以為意,但他的門客、親信卻對他怯懦的行為感到不滿,引以為恥,紛紛求去。這時藺相如才解釋說:「我敢公然地在朝廷上叱責秦王和羞辱他的臣子,又怎麼會怕廉將軍呢?只是想到秦國之所以至今不敢出兵攻打趙國,是因為對我們兩個人有所顧忌。如果我們互相爭鬥,有任何一方傷亡,都可能會使國家遭致兵禍。國家的安危當然重於私人的恩怨,所以我才會不斷地忍讓啊!」後來這番話傳到廉頗耳中,讓他覺得非常慚愧,於是脫了上衣,背負著荊條,親自到藺相如家認錯,請求原諒。寬宏大量的藺相如並不怪罪他,反而與他結交,兩人從此成為生死與共的好朋友。後來原文中的「刎頸之交」就用來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。
書  證
  1. 《史記.卷八一.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「廉頗聞之,肉袒負荊,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。……卒相與驩,為刎頸之交。」(源)
  2. 《漢書.卷四五.蒯伍江息夫傳.蒯通》:「始常山王、成安君故相與為刎頸之交,及爭張黶、陳釋之事,常山王奉頭鼠竄,以歸漢王。」
  3. 《漢書.卷七七.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.諸葛豐》:「夫以布衣之士,尚猶有刎頸之交,今以四海之大,曾無伏節死誼之臣。」
  4. 《南史.卷七二.文學列傳.檀超》:「蕭惠開為別駕,超便抗禮,……惠開欣然,更為刎頸之交。」
  5. 《隋書.卷七○.李密列傳》:「開皇中,襲父爵蒲山公,乃散家產,賙贍親故,養客禮賢,無所愛吝。與楊玄感為刎頸之交。」
  6. 《隋書.卷八五.宇文化及列傳》:「日夜聚博,約為刎頸之交,情相款昵,言無迴避。」
  7. 《舊唐書.卷二○.哀帝本紀》:「柳遜嘗為張濬租庸判官,又王溥監修日奏充判官,授工部侍郎,又與趙崇、裴贄為刎頸之交。」
  8. 《舊唐書.卷五六.杜伏威列傳》:「杜伏威,齊州章丘人也。少落拓,不治產業,家貧無以自給,每穿窬為盜。與輔公祏為刎頸之交。」
  9. 《舊唐書.卷一七O.裴度列傳》:「時翰林學士元稹,交結內官,求為宰相,與知樞密魏弘簡為刎頸之交。」
  10. 明.康海《中山狼》第四折:「那負朋友的,受他的周濟,虧他的遊揚,真是如膠似漆,刎頸之交。」
  11. 明.無名氏《鬧銅台》第五折:「今在一處,結為刎頸之交,同心合意,生死相護。」
  12. 清.張潮《幽夢影》:「一介之士,必有密友,密友不必定是刎頸之交。」
用法說明

語義說明

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。

使用類別

用在「生死之交」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  1. 我倆雖是金蘭之友,卻非刎頸之交
  2. 八拜之交,情同手足;刎頸之交,義同生死。
  3. 今天我們誓為刎頸之交,從此有福同享,有難同當。
  4. 你我可算是刎頸之交了,今日你有事,我還能袖手旁觀嗎?
  5. 他平生交游廣闊,酒肉朋友多的是,刎頸之交一個也沒有。
  6. 他雖然不是我的刎頸之交,卻是我可以傾吐心聲的忘機之友。
  7. 你一直聲稱是我的刎頸之交,為什麼在我落難時你卻逃之夭夭呢?
  8. 我能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已滿足,從未奢望要有所謂刎頸之交
辨  識

近義成語

生死之交

反義成語

狐朋狗友酒肉朋友
參考詞語
  1. 刎頸交
    ㄨㄣˇ ㄐㄧㄥˇ ㄐㄧㄠ
    wěn jǐng jiāo
    猶「刎頸之交」。見「刎頸之交」條。

     

    1. 《史記.卷八九.張耳陳餘列傳》:「餘年少,父事張耳,兩人相與為刎頸交。」
    2. 元.白樸〈沉醉東風.黃蘆岸〉曲:「雖無刎頸交,卻有忘機友:點秋江、白鷺沙鷗。」

     

  2. 刎頸至交
    ㄨㄣˇ ㄐㄧㄥˇ ˋ ㄐㄧㄠ
    wěn jǐng zhì jiāo
    猶「刎頸之交」。見「刎頸之交」條。

     

    1. 《孽海花》第一三回:「他有個閨中談禪的密友,卻是個刎頸





【陸劇】蓮花樓No.27@刎頸之交、錦衣夜行、鷸蚌相爭
語句來源:蓮花樓@第27集(萬聖道之主單孤刀所說的話)
【緣起】金鴛盟大堂前,雪公說剩一成功力的李相夷(李蓮花)比較麻煩,是否要殺了,單孤刀說,他現今如同廢人,而錦衣夜行似乎少了樂趣,老天讓李相夷活下來,就是為了見證他(單孤刀)的成功。
【陸劇】蓮花樓No.27@刎頸之交、錦衣夜行、鷸蚌相爭
資料來源:錦衣夜行_百度百科
錦衣夜行 (漢語成語) 
  錦衣夜行是一個漢語成語,拼音是jǐn yī yè xíng,指的是夜裏穿着華麗的衣服走路,比喻享有榮華富貴而沒有在人前顯示。出自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富貴不歸故鄉,如衣繡夜行,誰知之者!”
中文名:錦衣夜行
外文名:jǐn yī yè xíng
近義詞:衣繡夜行
反義詞:榮歸故里、衣錦還鄉
釋義:衣:穿;錦:有彩色花
語出:《史記·項羽本紀傳》
辨形:錦;不能寫作“綿”注    音ㄐㄧㄣˇ ㄧ ㄧㄝˋ ㄒㄧㄥˊ
簡介
【拼音】:jǐn yī yè xíng (原念 jǐn yì yè xíng)
【釋義】:衣:穿;錦: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。
【語出】:《漢書.卷三一.陳勝項籍傳》:「富貴不歸故鄉,如衣錦夜行。」
【辨形】:錦;不能寫作“綿”。
【近義】:衣繡夜行。
【反義】:榮歸故里 衣錦還鄉。
【用法】:一般作謂語、定語。
【結構】:偏正式。
【例句】:封建時代的讀書人一旦理想實現做了官,他們就四處炫耀,決不會~。
典故
  楚霸王項羽攻佔咸陽後,有人勸他定都,可因為思念家鄉,項羽急於東歸,説:‘富貴不歸故鄉,如衣繡夜行,誰知之者! ’後人便延伸出了‘錦衣夜行’這個成語,確切地説是“衣繡夜行”。“衣繡夜行”中“衣”是使動用法,讀四聲。根據最新版《新華成語詞典》,把“衣”字讀音做了修改,“衣”發第一音。






肖順堯飾演武功高強、為人冷傲的大俠笛飛聲。 劇方供圖語句來源:蓮花樓@第27集(笛飛聲對無顏和閻王尋命所說的話)
【緣起】角麗譙和萬聖道都要奪取羅摩天冰以開啟羅摩鼎,笛飛聲就等著他倆鷸蚌相爭,坐收漁翁之利。
【陸劇】蓮花樓No.27@刎頸之交、錦衣夜行、鷸蚌相爭
資料來源:鷸蚌相爭[正文] - 成語檢視- 教育部《成語典》2020 [進階版]


成  語
鷸蚌相爭
注  音 ˋ ㄅㄤˋ ㄒㄧㄤ ㄓㄥ
漢語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
釋  義 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,必會造成兩敗俱傷,讓第三者獲得利益。典出《戰國策.燕策二》。
漁人得利」、「鷸蚌相持,漁人得利
典  源 《戰國策.燕策二》
趙且伐燕,蘇代為燕謂惠王曰:「今者臣來,過易水,蚌1>方出曝2>,而鷸3>啄其肉,蚌合而拑4>其喙5>。鷸曰:『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』蚌亦謂鷸曰:『今日不出,明日不出,即有死鷸。』兩者不肯相舍,漁者得而并禽6>之。今趙且伐燕,燕、趙久相支,以弊大眾,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。故願王之熟計之也。」惠王曰:「善。」乃止。

〔注解〕

  1. 蚌:動物名。軟體動物門斧足綱。體軟有殼,大者長八九寸,能產珠,殼可製器。或稱為「二枚貝」、「蛤蚌」、「蛤蜊」。
  2. 出曝:打開殼晒太陽。曝,音,ㄆㄨˋ,晒。
  3. 鷸:音ㄩˋ,鷸目鷸科鳥類的通稱。種類繁多。嘴、腳均長,體格大小不一。羽毛多為灰、褐等暗色調。常涉水捕食小魚、貝類及昆蟲等。
  4. 拑:音ㄑㄧㄢˊ,夾住、挾持。
  5. 喙:音ㄏㄨㄟˋ,鳥獸等動物的嘴。
  6. 禽:捕捉。通「擒」。
典故說明 戰國時代,七雄並立,互相征戰不休。有一次,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,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,認為兩國互相戰爭,必然生民塗炭,又擔心燕、趙兩敗俱傷,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,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,希望他能夠停戰。蘇代見到趙惠王,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,反而說了一個故事︰「大王啊,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,看到一隻蚌,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。這時飛來一隻鷸鳥,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。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,把鷸的喙給夾住了。鷸說︰『如果今天不下雨,明天不下雨,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!』蚌也不甘示弱地說︰『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,明天嘴也拔不出去,很快你也活不了。』雙方爭執不休,誰也不肯讓誰。有一個漁夫經過,就毫不費力地把牠們一起給抓住了。」蘇代接著說道︰「大王啊,今日趙國攻打燕國,燕國必然全力抵抗,兩方僵持不下,我怕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,會趁機消滅趙、燕兩國啊!」趙惠王聽了,覺得很有道理,就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鷸蚌相爭」,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,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。
用法說明

語義說明

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,必會造成兩敗俱傷,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。

使用類別

用在「爭鬥兩失」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  1. 由於兄弟鷸蚌相爭,互不相讓,結果造成家族企業遭人併購的結局。
  2. 今年夏天,電器業者鷸蚌相爭,降價促銷,消費者成了最大的贏家。
  3. 由於他們兩人不肯合作,鷸蚌相爭,結果把大好機會白白地送給對手。
  4. 這次選戰在黨內不同派系鷸蚌相爭之下,終於讓對手平白地坐收漁翁之利。
  5. 鷸蚌相爭的結果,必然兩敗俱傷,與其讓人坐收漁利,我們還是各退一步吧!。
參考詞語
  1. 鷸蚌相危
    ˋ ㄅㄤˋ ㄒㄧㄤ ㄨㄟˊ
    yù bàng xiāng wéi
    相危,相危害。「鷸蚌相危」猶「鷸蚌相爭」。見「鷸蚌相爭」條。

     

    1. 北齊.魏收〈為東魏檄梁文〉:「鷸蚌相危,我乘其弊。」

     

  2. 鷸蚌相持
    ˋ ㄅㄤˋ ㄒㄧㄤ ˊ
    yù bàng xiāng chí
    相持,相挾持。「鷸蚌相持」猶「鷸蚌相爭」。見「鷸蚌相爭」條。

     

    1. 元.尚仲賢《氣英布》第二折:「權待他鷸蚌相持俱斃日,也等喒漁人含笑再中興。」
    2. 《醒世恆言.卷八.喬太守亂點鴛鴦譜》:「李都管本欲唆孫寡婦、裴九老兩家與劉秉義講嘴,鷸蚌相持,自己漁人得利。」

     

  3. 鷸蚌相鬥
    ˋ ㄅㄤˋ ㄒㄧㄤ ㄉㄡˋ
    yù bàng xiāng dòu
    相鬥,相爭鬥。「鷸蚌相鬥」即「鷸蚌相爭」。見「鷸蚌相爭」條。

     

    1. 清.百一居士《壺天錄》卷下:「要之蠻觸相爭,原無關于輕重,鷸蚌相鬥,要自互有損傷。」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ceNfire 的頭像
    iceNfire

    小窩仔の隨心所意小窩

    iceNf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